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戰役,對戰雙方是秦國和趙國,這場戰役是戰國歷史的轉折點。秦國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這標誌著秦國在戰國紛爭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秦國究竟能否統一天下,在長平一役後已是毋庸置疑了。這場戰役在我國軍事史上有「三大最」,規模最大、時間最早和最徹底的殲滅戰,斬殺趙國軍隊共45萬人,傷亡巨大,「趙任馬服,長平遂坑」,戰爭之慘烈令人震撼。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從唐朝開始就對長平之戰進行祭祀,一直延續到清朝,而且祭祀的地點也在不斷變遷。一、唐玄宗是最早祭祀長平之戰的人,祭祀地點為省冤谷,發展到宋和金基本上都是地方官員的自發祭祀,祭祀的地點都在省冤谷長平之戰發生在今山西晉城的高平市西北一帶,高平市谷口村現在還保留著清朝留下的有關骷髏廟的記錄,是一塊碑文,名為《重修骷髏廟碑記》,上面明確寫道在大約距高平市西邊五里地。
有一處地名為殺谷的地方,是長平之戰中秦國白起坑埋了趙國 40 多萬的將領及士兵的地方,唐玄宗路過該地,看到這裡骸骨成堆,很是傷心,隨即讓人把露在外面的骨骸掩埋,並在上面建一座廟宇,名為「骷髏廟」,後又改名為省冤谷。
宋朝的文獻也有對省冤谷的記載,關於省冤谷的說法與上文類似,從清朝的這塊碑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長平之戰埋屍骨的地方就在省冤谷,而且早在唐朝就有人對該地進行祭禮。
唐玄宗最早祭祀省谷冤,地方志中的《省冤谷記》對唐玄宗發現和祭祀省谷冤的事描述得也十分詳細,因為《省冤谷記》的作者王亭直曾擔任高平的縣令,對高平的歷史比較清楚。
唐玄宗還未當上皇帝之前,隋朝時曾任潞州別駕,外出公幹時曾路過高平,從文獻記載和唐玄宗個人的經歷來看,店玄宗是最早在省冤谷祭祀長平之戰的人是有可信度的,而且省冤谷以前叫殺谷,被唐玄宗改為省冤谷,這些都是有史料可依的。
宋和金對長平之戰的祭禮行為一般都是地方官員自發形成的,前面所說的王亭直就是金皇統元年在高平擔任地方縣令,他有祭祀的行為,但未有祭禮的規範制度,更不要說什麼祭祀禮儀了。
在各種文獻內,如《省冤谷記》和《太平廣記》中都有對省冤谷位置的詳細定位,光緒時期的《重修骷髏廟碑記》中也有描述,但是每種文獻的說法都不一致,它們對省冤谷究竟距高平的距離有多遠說法有所差異。
在清碑文中認為省冤谷高高五公里,在《省冤容記》內則認為它高高平有十五里,在《太平衰宇記》內則認為據高平縣足足有二十五公里,這是因為高平縣自己的位置在不斷變化,一直到金,以前的高平和現在的高平的地理位置才趨向一致。
《太平寰宇記》寫成於宋朝,從不同時代的記錄中可以看出省冤谷的位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宋朝至金的這段時間內向南邊移動,但是不管怎樣,省冤谷一直是唐朝至金對長平之戰的祭記地。二、明清時期混淆了骷髏山和頭顱谷,也混淆了頭顱谷與省冤谷,所以明清時期對長平之戰祭祀點與唐宋相比做了很大改變,最後定在了骷髏廟明清認為省冤谷位於今谷口村,而且在該村還建有一座骷髏廟,用來專門祭祀長平之戰,白起在省冤谷斬殺敵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省冤谷究竟在何處,明清時期又做出了新的界定,白起殺人之地就是在谷口。
宋朝的相關記載中都沒有提到廟宇之事,但明清時期,卻有記載唐玄宗不僅在谷口祭祀,還特地在谷口建了一座骷髏廟,宋、金的記載中不認為谷口是最早的斬殺掩埋之地,記載中認為金出現了第一個廟宇祭祀,掩埋殘骸的第一人也不是唐玄宗,而發生在宋朝,是宋朝人最早自發掩埋殘骸的。
早在宋朝就認為頭顱山和骷髏山是不同的地方,所以到了清朝,自然採用這種說法,省冤谷和頭顱山之間隨著時間的發展界限也越來越不明確,所以兩地在歷史記載中被混淆是很正常的。
每個時期的文獻或多或少有所差異,清朝在借鑒唐宋與祭祀點有關的記載時,把地名與事件結合或混淆也有可能,最重要的是每個朝代祭祀點都在發生變化,所以清朝時把地方弄混也是情有可原之事。
清朝乾隆年間更是對唐宋記錄的有關祭祀點的事大加改造,從清以前的諸朝諸代中我們可以明確知道頭顱山就是最後收頭顱之地,具體是誰收的說法不一,可能是當地人,也可能是當時參與作戰的秦國軍隊。
到了情乾隆年間,明確了收頭顱殘骸之人是唐玄宗。有收頭顱就有祭祀,省冤谷和頭顱山之間的距離也不長,尤其它們都在谷口附近,所以清朝就把位於谷口上的骷髏廟作為祭祀的地點。
收頭顱本身就是在祭祀,通過對有關文獻的研究,可信度最高的說法就是認為唐玄宗是最早祭祀長平之戰的人,而且是有一定規模的祭祀,也有一定的禮儀制度作為支撐。
在宋金和元時期,沒有什麼規範化的祭祀方式,以一些地方官員和百姓自發形成祭祀的隊伍為主,而且在宋金時期,唐朝的祭祀點省冤谷與頭廬山或骷髏山結合,都被認為是祭祀的地方,具有轉折性的意義。
此時谷口的地位也在發生變化,以前的記載中長平之戰中白起斬殺坑埋人的地方沒有涉及到谷口,但到了宋金就發生了改變,谷口因為坐落在骷髏山,也被認為與長平之戰有著莫大的關係,從明清一直到今天都認為骷髏廟是長平之戰的祭祀點。
長平之戰的祭祀點在不斷地變化與遷移之中,但都沒逃脫於高平縣外,長平之戰發生在高平內的說法是沒有問題的。唐的祭祀點設在省冤谷、宋金的祭祀點設在在頭廬山,明清的祭祀點最後定在頭顱廟,這些祭祀點的變化有其社會的環境原因。
最大的原因在於不同朝代對前代人的記錄有不同的看法,還有就是為本朝服務的集權服務。尤其是唐朝時期,為了把祭祀地與唐玄宗聯繫得更緊密一些,把唐玄宗所到的省冤谷作為祭祀點,這樣一來對唐的統治起到極大的輔助作用。明清時期,據最早有關長平之戰祭祀點的傳說已經過了很久了,明清融合了前代多家看法,最後把骷髏廟作為祭祀點。三、白起台與骷髏山是斬殺趙國士兵的地方,它們在很多史料內被認為是祭祀點,而這種說法在省冤谷之前白起台也叫頭顱山,從它的名字中可以看出頭顱山是當初白起戰後收頭顱的地方,山西最早的縣誌曾記錄過白起台這個地方,也明確說明了收頭顱於白起台。
唐朝認為骷髏山和白起台在歷史上是同一個地方,但是在《太平寰宇記》里把骷髏台和骷髏分開記載,在《太平寰宇記》內記載骷髏台距離高平縣有五里路,頭顱山距離高平縣有九里,不論記載是否真實,祭祀點就在白起台或骷髏上與省冤谷附近。
長平之戰的規模之大難以想像,所以它涉及的地方也不局限與一個地方,作為古代文獻中出現的省冤谷和白起台都有可能是祭祀點。
宋朝之所以把骷髏山和頭顱山區別開來是因為魏晉南北朝的一場戰役,該戰役發生在骷髏山,主要是劉聰對西晉的滅國戰役,在骷髏山或頭顱山附近留下了大量的屍骨,但長平之戰的影響力太大,以至於讓人們忽略了劉聰對西晉的這場戰役。
所以長平之戰中收趙國將士頭顱的頭顱山和骷髏山在唐朝的一些文獻記載中被認為是同一地方。但到了宋朝,為了糾正前人的錯誤,特把骷髏山與頭顱山區分開來。
省冤谷與頭顱山或骷髏谷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個是用來殺人的地方,一個是收頭顱的地方,這是它們二者最大的不同,不妨提出這種假設,它們二者都曾是祭祀地,只是出現的時間順序有所不同。
頭顱山是用來收頭顱的,按照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來看,應該有人會對該地進行祭祀,就算秦國人不祭祀,那麼高平當地人看到如此慘烈的景象,也應該會祭祀那些去世的人。
白起台與頭顱山的說法在省冤谷之前就有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它們二者很可能不是在同一時間內發展的,頭顱山作為祭祀地點的說法更久遠,歷史更悠久,發展時間長於省冤谷,而省冤谷是祭祀點的說法是在唐朝後才興起的,尤其是在唐玄宗以後,省冤谷與唐玄宗的聯繫緊密,所以這兩個地方很可能都是祭祀點。長平之戰在中國古代史上是一場慘烈的戰爭,趙軍傷亡慘重,這是一段歷史,更是一段經驗教訓,後世應該銘記!
參考文獻
《新唐書》
《水經注》
《太平寰宇記》
「趙任馬服,長平遂坑」,長平之戰祭祀地點的歷史變遷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戰役,對戰雙方是秦國和趙國,這場戰役是戰國歷史的轉折點。秦國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這標誌著秦國在戰國紛爭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秦國究竟能否統一天下,在長平一役後已是毋庸置疑了。這場戰役在我國軍事史上有「三大最」,規模最大、時間最早和最徹底的殲滅戰,斬殺趙國軍隊共45萬人,傷亡巨大,「趙任馬服,長平遂坑」,戰爭之慘烈令人震撼。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從唐朝開始就對長平之戰進行祭祀,一直延續到清朝,而且祭祀的地點也在不斷變遷。
一、唐玄宗是最早祭祀長平之戰的人,祭祀地點為省冤谷,發展到宋和金基本上都是地方官員的自發祭祀,祭祀的地點都在省冤谷
長平之戰發生在今山西晉城的高平市西北一帶,高平市谷口村現在還保留著清朝留下的有關骷髏廟的記錄,是一塊碑文,名為《重修骷髏廟碑記》,上面明確寫道在大約距高平市西邊五里地。
有一處地名為殺谷的地方,是長平之戰中秦國白起坑埋了趙國 40 多萬的將領及士兵的地方,唐玄宗路過該地,看到這裡骸骨成堆,很是傷心,隨即讓人把露在外面的骨骸掩埋,並在上面建一座廟宇,名為「骷髏廟」,後又改名為省冤谷。
宋朝的文獻也有對省冤谷的記載,關於省冤谷的說法與上文類似,從清朝的這塊碑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長平之戰埋屍骨的地方就在省冤谷,而且早在唐朝就有人對該地進行祭禮。
唐玄宗最早祭祀省谷冤,地方志中的《省冤谷記》對唐玄宗發現和祭祀省谷冤的事描述得也十分詳細,因為《省冤谷記》的作者王亭直曾擔任高平的縣令,對高平的歷史比較清楚。
唐玄宗還未當上皇帝之前,隋朝時曾任潞州別駕,外出公幹時曾路過高平,從文獻記載和唐玄宗個人的經歷來看,店玄宗是最早在省冤谷祭祀長平之戰的人是有可信度的,而且省冤谷以前叫殺谷,被唐玄宗改為省冤谷,這些都是有史料可依的。
宋和金對長平之戰的祭禮行為一般都是地方官員自發形成的,前面所說的王亭直就是金皇統元年在高平擔任地方縣令,他有祭祀的行為,但未有祭禮的規範制度,更不要說什麼祭祀禮儀了。
在各種文獻內,如《省冤谷記》和《太平廣記》中都有對省冤谷位置的詳細定位,光緒時期的《重修骷髏廟碑記》中也有描述,但是每種文獻的說法都不一致,它們對省冤谷究竟距高平的距離有多遠說法有所差異。
在清碑文中認為省冤谷高高五公里,在《省冤容記》內則認為它高高平有十五里,在《太平衰宇記》內則認為據高平縣足足有二十五公里,這是因為高平縣自己的位置在不斷變化,一直到金,以前的高平和現在的高平的地理位置才趨向一致。
《太平寰宇記》寫成於宋朝,從不同時代的記錄中可以看出省冤谷的位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宋朝至金的這段時間內向南邊移動,但是不管怎樣,省冤谷一直是唐朝至金對長平之戰的祭記地。
二、明清時期混淆了骷髏山和頭顱谷,也混淆了頭顱谷與省冤谷,所以明清時期對長平之戰祭祀點與唐宋相比做了很大改變,最後定在了骷髏廟
明清認為省冤谷位於今谷口村,而且在該村還建有一座骷髏廟,用來專門祭祀長平之戰,白起在省冤谷斬殺敵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省冤谷究竟在何處,明清時期又做出了新的界定,白起殺人之地就是在谷口。
宋朝的相關記載中都沒有提到廟宇之事,但明清時期,卻有記載唐玄宗不僅在谷口祭祀,還特地在谷口建了一座骷髏廟,宋、金的記載中不認為谷口是最早的斬殺掩埋之地,記載中認為金出現了第一個廟宇祭祀,掩埋殘骸的第一人也不是唐玄宗,而發生在宋朝,是宋朝人最早自發掩埋殘骸的。
早在宋朝就認為頭顱山和骷髏山是不同的地方,所以到了清朝,自然採用這種說法,省冤谷和頭顱山之間隨著時間的發展界限也越來越不明確,所以兩地在歷史記載中被混淆是很正常的。
每個時期的文獻或多或少有所差異,清朝在借鑒唐宋與祭祀點有關的記載時,把地名與事件結合或混淆也有可能,最重要的是每個朝代祭祀點都在發生變化,所以清朝時把地方弄混也是情有可原之事。
清朝乾隆年間更是對唐宋記錄的有關祭祀點的事大加改造,從清以前的諸朝諸代中我們可以明確知道頭顱山就是最後收頭顱之地,具體是誰收的說法不一,可能是當地人,也可能是當時參與作戰的秦國軍隊。
到了情乾隆年間,明確了收頭顱殘骸之人是唐玄宗。有收頭顱就有祭祀,省冤谷和頭顱山之間的距離也不長,尤其它們都在谷口附近,所以清朝就把位於谷口上的骷髏廟作為祭祀的地點。
收頭顱本身就是在祭祀,通過對有關文獻的研究,可信度最高的說法就是認為唐玄宗是最早祭祀長平之戰的人,而且是有一定規模的祭祀,也有一定的禮儀制度作為支撐。
在宋金和元時期,沒有什麼規範化的祭祀方式,以一些地方官員和百姓自發形成祭祀的隊伍為主,而且在宋金時期,唐朝的祭祀點省冤谷與頭廬山或骷髏山結合,都被認為是祭祀的地方,具有轉折性的意義。
此時谷口的地位也在發生變化,以前的記載中長平之戰中白起斬殺坑埋人的地方沒有涉及到谷口,但到了宋金就發生了改變,谷口因為坐落在骷髏山,也被認為與長平之戰有著莫大的關係,從明清一直到今天都認為骷髏廟是長平之戰的祭祀點。
長平之戰的祭祀點在不斷地變化與遷移之中,但都沒逃脫於高平縣外,長平之戰發生在高平內的說法是沒有問題的。唐的祭祀點設在省冤谷、宋金的祭祀點設在在頭廬山,明清的祭祀點最後定在頭顱廟,這些祭祀點的變化有其社會的環境原因。
最大的原因在於不同朝代對前代人的記錄有不同的看法,還有就是為本朝服務的集權服務。尤其是唐朝時期,為了把祭祀地與唐玄宗聯繫得更緊密一些,把唐玄宗所到的省冤谷作為祭祀點,這樣一來對唐的統治起到極大的輔助作用。明清時期,據最早有關長平之戰祭祀點的傳說已經過了很久了,明清融合了前代多家看法,最後把骷髏廟作為祭祀點。
三、白起台與骷髏山是斬殺趙國士兵的地方,它們在很多史料內被認為是祭祀點,而這種說法在省冤谷之前
白起台也叫頭顱山,從它的名字中可以看出頭顱山是當初白起戰後收頭顱的地方,山西最早的縣誌曾記錄過白起台這個地方,也明確說明了收頭顱於白起台。
唐朝認為骷髏山和白起台在歷史上是同一個地方,但是在《太平寰宇記》里把骷髏台和骷髏分開記載,在《太平寰宇記》內記載骷髏台距離高平縣有五里路,頭顱山距離高平縣有九里,不論記載是否真實,祭祀點就在白起台或骷髏上與省冤谷附近。
長平之戰的規模之大難以想像,所以它涉及的地方也不局限與一個地方,作為古代文獻中出現的省冤谷和白起台都有可能是祭祀點。
宋朝之所以把骷髏山和頭顱山區別開來是因為魏晉南北朝的一場戰役,該戰役發生在骷髏山,主要是劉聰對西晉的滅國戰役,在骷髏山或頭顱山附近留下了大量的屍骨,但長平之戰的影響力太大,以至於讓人們忽略了劉聰對西晉的這場戰役。
所以長平之戰中收趙國將士頭顱的頭顱山和骷髏山在唐朝的一些文獻記載中被認為是同一地方。但到了宋朝,為了糾正前人的錯誤,特把骷髏山與頭顱山區分開來。
省冤谷與頭顱山或骷髏谷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個是用來殺人的地方,一個是收頭顱的地方,這是它們二者最大的不同,不妨提出這種假設,它們二者都曾是祭祀地,只是出現的時間順序有所不同。
頭顱山是用來收頭顱的,按照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來看,應該有人會對該地進行祭祀,就算秦國人不祭祀,那麼高平當地人看到如此慘烈的景象,也應該會祭祀那些去世的人。
白起台與頭顱山的說法在省冤谷之前就有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它們二者很可能不是在同一時間內發展的,頭顱山作為祭祀地點的說法更久遠,歷史更悠久,發展時間長於省冤谷,而省冤谷是祭祀點的說法是在唐朝後才興起的,尤其是在唐玄宗以後,省冤谷與唐玄宗的聯繫緊密,所以這兩個地方很可能都是祭祀點。長平之戰在中國古代史上是一場慘烈的戰爭,趙軍傷亡慘重,這是一段歷史,更是一段經驗教訓,後世應該銘記!
參考文獻
《新唐書》
《水經注》
《太平寰宇記》